1996年夏天,黄宇兴欣喜地收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这并没有缓解他一直以来对自我的怀疑和成长的焦灼。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他多次前往西藏,意图临时换一种生活。在拉萨的日子里,除了画画,他甚至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喇嘛,日常研习佛法,参与修行仪式……这不仅释放了他身心的焦虑,更重要的是,从此他对于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尤其是对于自我有了新的体认。
回到北京后,黄宇兴陆陆续续创作了一系列带有表现主义和野兽派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人体为题材,画面皆弥漫着一种晦暗、压抑、诡异和某种不羁的情绪,这固然是他对于绘画(视觉与观念)本身的初步探索(如关于蒙德里安、莫迪里阿尼、夏加尔的钻研),但对他而言,如何直面自我的异端、并直抒胸臆才是绘画真正的动力。
约十年后,一个新的“荧光”系列“突然”出现。变异的风景、山川取代了夸张的身体、肖像,并一改过去的阴郁和沉闷,转向了一种流光溢彩、斑驳迷离的主题和风格。这看似是一次断裂,但实际上依然是他关于自我的审视和表达:“穹宇之下,你我皆众生”。毋庸说,宗教性和精神性构成了黄宇兴绘画中一条隐秘的表达线索。也正是缘于此,本次展览“黄宇兴:穹宇之下”将从他过去近30年绘画生涯的各个时期,选择近30件代表作,以及数十件纸本作品与部分档案文献,打破时间线索,按照“光芒”“江山”“孤岛”“狂欢”“世界”五个主题重新构建,以更加立体、能动的方式展现他的感知、想象与自省。
关于艺术家
黄宇兴(生于1975年,北京)在他那一代人中被广泛认可,因为他善于创作反映和保存创作过程的画作。艺术家将色彩、笔触和手的痕迹在不断叠加和融合后,在他的画布上经久不衰。他作品中细致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工笔重彩”,同时通过不断发展的标志性当代风格建立在这些原则之上。
黄宇兴的艺术实践具有非凡的深度:虽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可能让人想起表现主义的风格,但它们深深植根于对景观和人体形态的详细构建,散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了创作的经验。黄宇兴的作品在色彩的生命力和严酷的生活现实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河流、气泡、珍宝、日出和日落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主题以耀眼的视觉效果呈现,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个人、自然、生活、政治等方面的广泛研究。
关于策展人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在集结》(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近著有《理法与士气: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世变(1907-1954)》(2018)、《目光的诗学》(2019)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10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