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7-2025.1.5
龙美术馆 西岸馆
艺术家 | 王郁洋 |
策划 | 王薇 |
2024年11月7日至2025年1月5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艺术家王郁洋的最新个展“王郁洋:绘画”,对艺术家自2010年以来的绘画实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展示。
王郁洋自幼热爱绘画,始于中国画,后师从郑艺先生学习写实油画,并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继续学习。在附中期间,由于艺术好奇心的驱使和青春期的反叛,王郁洋曾中途远离绘画,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开始以行为、影像和装置等媒介形式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
2015年龙美术馆(西岸馆)曾举办王郁洋的大型个展“今夜我为何物”,展示了王郁洋此前10年所创作的30余件装置类的作品,占据美术馆三层空间,几乎展示了王郁洋所有阶段性的艺术实践,此后,龙美术馆少有如此规模之制作。虽之后,他也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过个展,但作品多为过往系列艺术观念的延展。
从2021年以来,王郁洋开始转向新的观念领域探索。今年(2024年)年初,深圳美术馆的个展《混韵之宇》呈现科学与技术建构的当下的社会语境的思考,其中使用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机器人、地质勘探,合成生物、大数据和物联网。展览的主题涉及人类、人造物及人造生命,和自然世界相互交错纵横,通过构建新的主体,孕育与展开新的叙事,从而批判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宏大叙事。
本次新展“王郁洋:绘画”是对艺术家超过10年的绘画实践的一次全新展示和梳理。自2010年以来,王郁洋试图从新媒介的角度返回他曾经热爱的绘画,但以往的展出只是作为其庞大实践的分支。王郁洋的绘画实践,如同他所从事的其它类型实践一样,多变且语言和观念极为复杂,在解构和颠覆传统绘画的同时,创造出人、非人和自然混合的当代性图像。作品的主题涉及光的解构与再现、时间的延展与重叠、机器的创造与毁坏、人造自然的阈限与迁移等等。可以说,“王郁洋:绘画”呈现了“人—技术—自然”的媒介环境下,艺术家对于传统艺术媒介的焦虑与质疑,但同时也包含了他对于绘画源于生命内部的热爱。
王郁洋的作品诡异多变,是认知的陷阱。它逃离艺术的流行语言,从而就作者身份,创造力,批评引发诸多问题:即作者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人这一主体,钟情于另一种层级的智慧,而其观念的异端亦使批评不知所措。他的思考与制作模式不妨说是具有一种“非标准艺术”的特点,有如弗朗索瓦·拉鲁勒以非哲学的名义对哲学传统的剧烈离弃。将其置于宣称占有启蒙精神之道德高地的人本主义者与后人本主义者渴望“物之议会”(引自布鲁诺·拉图尔)间积怨难返的背景之下,王郁洋的作品不自觉地介入了一场伦理的争辩。它以一种对既成美学的扬弃,要求为艺术提出新的名号,并更新艺术教育。他的作品也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在以后结构主义的逻辑为框架的当代艺术的老生常谈之外所体现的当下之文化光谱。
以“王郁洋#”为架构的系列作品是一个以雕塑、绘画和行为等形态呈现的系列,并随后得以继续推进。“王郁洋#”是对王郁洋2013年个展“划线者”作品的激进化发展。“划线者” 运用计算机程序,一方面通过对于文学章节的偶然选择来构建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则从艺术家在数字0与1的随机涂鸦中重构意义与视觉形式。而“王郁洋#”是一套极其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被构想成是与艺术家等同的个体,是能够“自主地对未来发生作用的技术发明”(引自布莱恩·马苏米),并完全去除掉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自我痕迹。在作品《四分之一》《最好》和生成的行为表演中,“王郁洋#”想象并创造了一种范式,在其中,智力和创造力不再仅仅是人类的特权,它干扰了以人类中心说的分类系统所建构的控制链。
王郁洋将艺术家作为原创者而媒介作为从属工具的这种约定俗成的操作方式颠倒过来,为我们带来了雕塑、绘画和行为的令人惊讶的崭新而丰富的形式表达。不仅如此,他也迫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一个这样的世界,在其中,有关真实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人类自己的认知,而知识的生产将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间的欢愉分享。随着技术创生的来临,原创性勾勒出真实之神话的新月之光。